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交通天气 交通天气
杜尔伯特天气_杜尔伯特天气预报,我要看烟筒屯的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09-25 人已围观
简介1.6 7 8 9月份黑龙江省东部降水量预测2.大同草原攻略旅游景点介绍 大同草原攻略旅游景点介绍世上真的有龙1934年营口坠龙初探1934年8月8日,在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骨骼,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神秘生物未死之前,当地的居民曾经两次见到它,并与其有过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在《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
1.6 7 8 9月份黑龙江省东部降水量预测
2.大同草原攻略旅游景点介绍 大同草原攻略旅游景点介绍
世上真的有龙
1934年营口坠龙初探
1934年8月8日,在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骨骼,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神秘生物未死之前,当地的居民曾经两次见到它,并与其有过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
在《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曾经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 “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后,随着北风吹过,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怪味寻找,发现大片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当时西海关附近的一家防疫医院人员穿着白大褂,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射了消毒水。“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原营口市著名正骨医生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特别像“龙”。
记者翻阅1934年8月12日《盛京时报》时惊奇地发现,此“龙”竟然有“爪”,而且还用“爪”挖了一个近17米长,6米多宽的土坑,说明“龙”后曾经挣扎过。
相关记载:“……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这些特征也进一步验证了是龙的看法。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但没一个人认识怪物尸体。人们议论纷纷,普遍认为是“龙”。
营口伪第六警察分署组织人力,将其尸骨分解后运到南岸,在西海关前空场上按原状摆放,任人参观。
当时的《盛京时报》派人访,也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营口市民争相观看,附近城市专程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购买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因此紧张起来。后又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当时的营口美大照相馆和英明照相馆洗印了大量“龙”骨展览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贩卖,一些从外地来营口参观“龙”骨的人,争先恐后购买“龙”骨照片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翻阅相关资料,记者看到了1934年8月14日《盛京时报》刊登的“龙”骨照片复印件,虽然年代久远,加上受当时摄影技术以及种种因素制约,只能依稀看出头戴草帽观看“龙”骨展览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画面中一具长长的动物骸骨及其头上生出的两只长角依然清晰可见。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水产高级中学也几经搬迁,偌大的骸骨就这样遗失了。
1939年,16岁的孙正仁来到大连给人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孙正仁深得主人的赏识,1941年离开大连时,女主人把一段“龙” 骨当作奖赏给他。据介绍,女主人手中的龙骨大约有三斤多重,呈白色条状,骨头底端约有碗口大小,慢慢向上延伸越来越细,直至最尖端。骨头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大家说是‘龙’牙。女主人告诉他,这是曾经在营口展览的龙骨。
6月16日上午,孙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块“龙”骨捐献给了市史志办公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鉴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营口坠龙和龙骨现世的经过大概如此。对此,多方媒体进行过报道,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中央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片,片中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是鲸鱼搁浅,然后骨骼拼错。
辽宁省研究员傅仁义根据《盛京时报》的照片断定“龙”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董为副研究员认为,这有可能是一种象的化石,而那两个“角”,是长齿。
有专家研究孙正仁老人捐赠的龙骨后初步认为是第四纪野马的化石。
这些解释显然都不圆满:
鲸鱼不会有角和四爪,根据刚腐烂活体拼装的骨头不太存在长度体形和特征严重摆放错误的可能。
牛马象都不可能有十多米长的蛇形骨骼。
而且考古学者都忽视了最重要的问题:当时是活体腐烂得到的骨骼,而并非古生物化石,新鲜骨骼也不可能成为化石。
由于孙老的龙骨来源问题,加上化石和新鲜骨骼的差异,不免使人怀疑这是不是当时的营口龙骨。
虽然有大量目击者,非常详实的记载照片,由于缺乏实物,营口坠龙仍然成了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因为要尽量保证事情的客观,以上的记叙多是整理自光音的相关文章。我不敢贪功,在此致谢!
我整理了一些网上的目击龙,发现这些的目击者(很多时候是相当多的人同时看到)多数都声称自己看到的神秘生物很像龙,都有牛头,蛇身,四爪且长角,身形都相当长而巨大。这些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目击:许多人称看到过飞在空中的龙。有时是身体的一部份,在一次内蒙的目击中,多个目击者声称看到云中露出一只巨爪。有时是全身。最离奇的是多个解放军女伞兵称在中的一次跳伞训练中在云中看到了龙。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几人都没有伸张。另些人目击的龙则在水中。这和水怪目击较相似。就不多写了。
第二类就是坠龙。据有的文章作者说,他收集的坠龙已有几十起,就我看到的来说,这些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旱灾严重的时候久不下雨,村民在空地上发现一条巨大的类龙生物,它好像筋疲力尽,一直趴在地上,只是偶尔扭动一下身体。好心的村民一般都会给它盖上席子。龙在地上的时间从两三天到两个月不等,其间不吃不喝。龙的消失总是在大风大雨的夜晚,村民认为龙在地上受苦是上天对它犯错的惩罚,龙的刑期满了就回到天上。另一种是闪电击毙类龙生物,,如果说前一中是活坠龙,那这中就是死坠龙了。死坠龙的数量比活坠龙少,民间的解释是龙犯了大罪,被上天诛杀。
从这些中也看出一些问题:关于龙的目击都是在中国发生的,有一例在新加坡。(日韩也有,但我没找到例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不到龙?如果这中生物确实存在,这又该怎么解释,龙没有翅膀,它怎么飞行呢?十二生肖中唯独龙被说成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创造一种不存在的动物来和十一种存在的动物并列呢?请大家不要把这篇文章当成猎奇的作品,我只是想寻找事情的答案。
附:历代对龙的记载(相信是很不完全的,请朋友们提供资料)
●(后汉书.五行志〕:龙降温明殿
此句在清代〔洛阳县志,仟异志〕中引作黑如车盖隆起,奋迅五色,敕〔后汉书〕更明确。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光和是他在位时所用的年号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近郊,温明殿或许就是皇帝陛下的寝宫吧。在温明殿的东院,从空中坠下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像圆形的车伞一样,身子在快速的旋转中显露出五色光芒,虽有头,但无足,不见尾,似龙非龙,长达二十余米。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至元二十七年。临胸县在今山东省。龙山出现了龙,可惜不知它的模样如何。它的到来,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 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 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举行了 祭祀活动。
●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还不时发现有关龙的记录。据《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 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龙山和异龙湖中 出现龙,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会有「龙山」和「异龙湖」之 称 !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 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代成化末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 坠落,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20多公尺。这个动物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份直径约一公尺多。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任殿元至今仍满腹疑团,那条巨型动物为什么长得那么像画上的龙?
●1953年夏天,豫东某地降落一条不明动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数里前往观看。据目击者所描述的形状,这东西像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腥味招来很多苍蝇。这鱼应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于为什么会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龙坠落的原因产生关联。
龙飞行的问题:
生物改变自身密度并非难事(你跳进游泳池把体内气吐光就会导致密度增大,沉下去。)
雨天由于空气中水分子的增加导致空气密度增大(雨云中的情况也是类似,但密度要更大),设龙是一种生物,它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某些特殊生理结构来改变自身密度。比如将背部鳞片舒展开,利用自身粘液使鳞片下形成气泡(许多案例中都有提到龙的鳞片可以开阖);另外,龙的骨骼应该也类似鸟类中空,比较轻巧,有益于降低自身的密度。为了使自己能腾起(龙腾虎跃,不是没有道理的)得更高,更接近雨云(雨云的密度最大情况下应该接近于水,因此当龙进入雨云中几乎就可以在里面轻松的“游泳”了),它可以将腹部向内收缩就如同某种可以在树林间滑翔的热带蛇类,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
这样,龙在雨天将自身密度变得非常之小,约等于雨天空气的密度;然后尽力向上腾起,越接近雨云空气中水分子的含量就越大,密度也就越高,龙最后就能够如同在水中一般快乐地“游”进雨云了。
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具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氵于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尺。身尾相半。尾本褊薄。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长二丈。其腹相(明抄本“相”作“光”)自龃龉。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出《唐年补录》)
唐咸通年末,舒州刺史孔威进献龙骨一具,并且有表奏描述这件事说:“舒州所属的桐城县善政乡有一个百姓叫胡举,有青龙斗死在他家的院子里。当时是四月,院子里还有养蚕用的竹筛子。忽然间云雷暴起,听到云中有打斗触碰的声音,血就像下雨,洒到养蚕用的竹筛子上。那血不污染筛子,渐渐集中凝结,可以拾起来放到手掌上。不一会儿就让人感到刺骨般冷痛。一开始,尾巴拖在地上,围绕着一桶泔水。然后又腾飞钻进云里。等到下雨,下的全是泔水。龙死了之后,把它剖开,发现它的咽喉里有一个大疮。龙共长十多尺。龙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巴又细又薄。鳞鬣就像鱼鳞。只有须子有两丈长。它的脚有红色的角膜蒙着。两只角都有两丈长。它的肚子自相抵触。当时派大云仓使指挥人马把死龙送往舒州。因为龙肉很重,不能整个搬运,就把它割成几十段,载运到州府。这个古籍里对龙的描写还挺仔细的。
舒城在安徽中部,离江,海都远。不会是某种海洋生物或扬子鳄之类。孔威的表里说,这条“龙”的血“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显然是冷血动物。而“其足有赤膜翳之”,脚有红色的角膜蒙着,显系作划水之用,而它的身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巴又细又薄。鳞鬣就像鱼鳞。只有须子有两丈长。这些又都是两栖动物的特征。 “其腹相自龃龉”,肚子自相抵触,这样的动物肯定不是生活在陆上了。所以可以基本断定是水生动物了。至于龙为什么会飞,不知道刚才的说法,算不算一种说法?
大庆“掉龙”传说
撰文/记者魏国栋
2003年12月15日
从小就听老年人讲过“掉龙”、“救龙”的故事,记者从来都一笑了之,认为这些不过是民间以讹传讹的闲话罢了。直到11月25日这天,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青春认真地对记者说:“我父亲就见过真龙。”
任老回忆:我见到过真龙
1944年8月(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我父亲任佰金领着我(任殿元,当时27岁)和渔民丛来顺(43岁)、谢八(38岁)等驾船出江打鱼。我们出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和我们一同出江的还有4只船、10多个人。
这天早晨,我们的船只行进到了牡丹江(为松花江某段的旧称)南岸(当时这里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偏西北15公里处),突然发现陈家围子村后头围了许多人,估计要比陈家围子全村人还要多4倍。我们将船靠了岸,向岸边的一个人打听,那人小声地告诉我们:“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一听这消息,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我父亲说:“鱼上不上网也不差这一会儿,走,看看去!”5只船上的10多个人就全上了岸,我们几乎是跑着赶到的。
一看那场景,把我父亲那样的老“鱼鹰子”都吓呆了。但见一个黑色的巨型动物卧在沙滩上,它太大了!陈家围子的人用柳条子在它身上搭了个棚子,算起来得有20多米长。它有10多米长,头颈比身子细,头像牛犊子脑袋那么大,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头上没有杈角,只是在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约10厘米。脸形和画上画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还直抖动,嘴形特像鲇鱼嘴,又扁又宽,嘴有30多厘米长,闭着,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闭着双眼,眼角围了一团苍蝇,它的眼皮一动,苍蝇就“嗡”的一声飞开了。它长着4个爪子,但看不准爪子有几个趾,因为爪子深深地插进了沙滩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还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于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么高,估计直径得有1米多。后腿以后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细,但很长,足有八九米。整个形象就像个巨型4脚蛇(东北土话叫马蛇子,即蜥蜴类动物)。它通身是鳞,脊背上的鳞是铁青色的,足有冰盘那么大,形状和鲤鱼鳞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鳞是粉白色的,瞅着比脊背上的鳞鲜嫩,并且略小于脊背上的鳞。脊背上的鳞干巴巴的,像晒干的鱼坯子(干鱼)。大群的苍蝇在它身上飞来飞去,它不时地抖动身上的鳞,发出干涩的“咔咔”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的一声飞起来;声音一停,苍蝇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儿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它身下卧着的地方已经卧出了一条长沟,身边的嫩杂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脚印是什么样子。
陈家围子只有20多户人家,总共60多口人,而在场却有300多人,原来,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几个村的人全来了。他们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着盛水的工具,统统由陈家围子伪村长陈庆指挥。陈庆不许大家管它叫“龙”,只能称“水虫”。听陈庆讲,昨天下午他还来过这里,什么也没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这个“水虫”,说明它是昨夜卧在这里,今早被人发现的。陈庆组织陈家围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后让人挑水往“水虫”身上浇,水一浇上去,“水虫”身上的鳞就随之一抖,人们就这样一桶桶地往“水虫”身上浇水。谢八说:“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马脖子!这家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该多好。”
看了一个多时辰,我父亲说:“走吧,明天再来看。”就这样,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还直议论,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的话,那它就是黑龙江里的秃尾巴老李。”谢八说:“这一定是黑龙江里的黑龙,你没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吗?”大家连鱼都没打好。
当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变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时缓时急。第二天一早转为牛毛细雨。我们5只船直奔陈家围子村后,赶到那儿一看,心凉了!曾经趴卧“黑龙”的地方现在只剩一条深沟,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儿。据当地人讲,“水虫”是半夜走的,怎么走的,到哪儿去了,谁也不知道,因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沟东北处还有一条深沟,明显能看出是它站立起来时弄成的,这说明它极可能是朝东北方向走的,怎么走的,却是个谜。会不会是像飞机那样行进一段距离后鳞甲张开、腾空飞起来了呢?这只能是猜测。
再后来我们打鱼到那里时,听当地人悄悄地讲,日本人封锁这消息,不准人们到处乱讲。以后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经40多年了,那动物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发生的一样……
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杜尔伯特对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博物馆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于1994年3月初辞世。《中外书摘》在刊登这篇文稿的同时,还发表了任青春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编辑同志:
想写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为我父亲亲眼看到了“龙”这件事对我震动极大,我总觉得应该把它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将是一份极珍贵的资料。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了,许多当年的目击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丛来顺、谢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亲也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好,一点也不糊涂,讲起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发生过的一样。
我不知道肇源县志是否记载此事,但我相信陈家围子附近还有与我父亲一样的目击者存在。我这是第一次向报刊披露这件事,尽管我很早就听我父亲讲这件事,但当时我也怀疑此事的真实性。1986年,我去肇源县出差,住在县委招待所对面的一家个体旅社内,夜晚同屋的一位老头和我闲聊时讲起了此事,其经过和我父亲讲的完全一样。我问他是哪里人,他答是陈家围子的,当年77岁(可惜的是我忘问他叫什么名字了),他也是目击者之一,还亲自挑水往黑龙身上浇过水。通过这件事我相信,我父亲讲的是事实。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调查:这是事实吗
这一切是真的吗?为了证明这段经历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个论据:一、自己第一次听父亲谈及此事时,才六七岁,母亲脸上那不耐烦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谈,如果不是真实事物强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会把这个故事一讲再讲;二、父亲是一个老党员,为人诚实厚道,绝非信口开河之辈,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开明,上个世纪40年代,他第一个带领群众拆庙砸神像,若不是亲眼所见之事,父亲断不会反复陈述;三、当年自己在肇源县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谈及同一起;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条身长10多米的黑龙“像一个大马蛇子”,马蛇子为蜥蜴的俗称。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龙”字的写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纹饰也是如此形状。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龙”,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么可能认识“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记载了古代的“堕龙”,其描述与父亲所讲的大同小异,父亲又怎么可能知道
龙生九子的几个版本。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有九子,都不像龙,各有所好。
版本一:
好重者: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好望者: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参见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的装饰小兽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因它能喝水,也有装饰在桥栏板的,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生性好杀者: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好烟火者: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好水者:趴蝮(音八夏)位于桥边的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趴蝮,造型非常优美。
性情温顺者: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好鸣者: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版本二:
1、赑屃(bi,xi):形似龟,好负重。一冲在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见到其背负石碑的样子。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螭吻(chi,wen):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3、蒲牢(pu,lao):有摇滚气质,爱好音乐,也爱吼叫。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寺庙大钟上的钟钮上也可见到他的身影。
4、狴犴(bi,an):掌管刑狱。常被装饰在死囚牢的门楣上,因其形状似虎,所以民间又有虎头牢的说法。
5、狻猊(suan,ni):身有佛性,喜好香火,于香炉盖上可见。而且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座骑,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中均可见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因狻猊为龙的五子,所以庙名为五爷庙,在当地影响颇大。一冲曾游过此庙,香火极为旺盛。
6、饕餮(hao,tie):美食主义者,性贪吃。夏商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上经常可见饕餮纹,为有首无身的狰狞怪兽。
7、睚眦(ya,zi):性情凶残易怒,喜欢争杀。民间成语"睚眦必报"所讲即为此物。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柄上,或是尾端的环上上面可以见其雕像,以加强杀气。
8、淑图(shu,tu):形似螺蚌,性情温顺,有点自闭症。所以将他安排在门上衔着门环,免得宵小光顾。
9、貔貅(pi,xiu):在南方及东南亚一带都称其为龙的第九子,大嘴无肛,只进不出,深为赌徒所喜。澳门便摆了一只玉貔貅,予意嘴大吃四方,只挣不赔。
版本三: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中国吉祥图说》谓: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
6 7 8 9月份黑龙江省东部降水量预测
日本著名温泉介绍
1.大分县的别府温泉
别府温泉位于日本西南部的岛,隶属于大分县。东临广阔的别府海湾,西接建有阿苏国立公园的鹤见山脉,是一个山海环绕的温泉圣地。别府最大的特点是,拥有世界上罕见的丰富温泉。其泉水涌出量仅次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居世界第2位。根据温泉水质分类,世界上温泉共有11种,而别府就有10种之多,是世界上温泉种类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别府成为日本人首选的温泉旅游观光城市。
2.静冈县的热海温泉
热海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温泉胜地,其最早的温泉纪录要追溯到1200年前,是日本最有名的温泉地之一。这里42℃以上的高温泉就有262处之多,每分钟涌出的温泉总量在2万升以上,在日本温泉胜地中占第4位。热海温泉泉眼很多,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热海七泉”,即大汤、河原汤、佐治郎汤、清左卫门汤、风吕之汤、小泽汤和野中汤。
热海温泉主要是“弱食盐泉”,泉内含有和海盐类似的食盐。洗过温泉后,皮肤上会留下盐分,具有很好的保湿效果,所以温泉浴后不会感到冷。还具发汗功效,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对风湿症、神经痛、皮肤病及内脏疾患等都有疗效。
3.群马县的草津温泉
草津温泉,又名“药出汤”,位于群马县吾妻郡草津町,向来以自然环境优美,疗效极高而著称,自古便作为治病健体的著名温泉而远近闻名。其泉质为硫化氢酸性泉、酸性硫酸盐泉,水温高达50℃~96℃。对治疗风湿性疾病、神经痛、慢性皮肤病、创伤、糖尿病等有一定疗效。草津温泉的自然涌出量为每分钟约4万升,位居日本温泉之首。草津温泉街中的“汤田”,终年热气腾腾的高温泉水流淌不断。草津温泉还有一项传统活动,便是使用长木板搅拌温泉浴池中的泉水,以达到使温泉中药物元素混合均匀,降低温度和提高疗效的目的,成为温泉街的象征。
日本人称澡堂为“风吕”,因此日本也就有了“风吕民族”的称誉。
日本人浴汤汤的习惯始于公元8世纪,当时日本人大多数是在溪中河里洗澡,只有寺院僧侣因必须清心净身才可用温泉浴,所以寺院中的沐浴设备完善,而当时一般人家中并无洗澡间。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温泉饭店或旅馆,以及大众浴场往往较为“御妇人”的女汤更宽广舒适,但是近年来女性汤客年年俱增,所以很多女性要求男女汤要一样大小,有些传统旅馆为适应新潮流,在一时无法改装的情况下,只好变通之道,将“殿方”大浴场在某个时段给“御妇人”专用,称为女性时间,也算给女性汤客一个交代。
日本温泉旅馆花样繁多,甚至有大型的温泉主题乐园,除了水疗馆须着泳装外,其余都是符合自然的光溜溜泡汤浴场。在温泉“汤治”的专门地方,都会有所谓的温泉医疗师,指导泡汤客正确沐浴治疗之道。如果你想选择最划算的地方泡汤,那就去大众澡堂,日本的大小温泉乡都设有大众澡堂,付费不过50至百来日元,有的地方甚至是免费的。
在众多温泉中,下列五大温泉汤现在在日本特别有名。
三分钟入浴的时间汤——草津温泉。位于群马县的草津温泉愈冷烟雾迷漫愈盛,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强酸性。PH值为1.5,有较强的杀菌排毒作用,对香港脚及皮肤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由于此泉温度高达60多度,无法入浴,加水稀释又怕影响疗效,因此发明了用木板拍水,使温度降低的办法。昔日的草津名汤浴中有所谓的“汤长”,一边喊着节拍,一边有人持长约1.8米、宽30厘米的汤板,听号令拍打水,使温度降低,然后汤客依秩序进入浴场,但每个人限进3分钟,因而有“时间汤”之名。此外,草津还有添加橘橙或薰衣草的香味药浴的“四季汤”,最近更推出饮食和美容的温泉减肥汤。
明眼护目的明眼汤——佐渡温泉:此汤在一个叫“佐渡岛”的地方。佐渡岛上有10座温泉,大多为盐泉,其中名为“安寿和厨子王之汤”的温泉有则温馨的传说。传说中盲目的老母亲为了寻找失散的女儿安寿和儿子厨子王,伤心的眼泪流聚成河,因此这一带都是盐味的泉水。这种泉水含有对眼睛有益的硼酸和胡萝卜酸,有改善慢性眼疾,增进视力的功效。
驻颜养容的美人魔法汤——月冈泉,月冈泉号称日本第一硫化氢泉,有较化角质,漂白肌肤,甚至驻颜防老的效果。近年来,月冈温泉人气高涨,一来有魔法汤的别名,再者月冈温泉汤的颜色跟着天气变,时而是迷人的七彩,时而呈现亮丽的翡翠色,据说以往居民都是看汤色测气象呢!
改善女性体质的送子汤——伊香保温泉:距东京不过两小时的群马县伊香保温泉,汤史悠久,从1300多年前就开始涌泉,色泽呈茶褐色,可浴可饮,因含铁质,透过皮肤渗入体内有改善女人常有的贫血症及体质冰冷之疗效,也有美容减肥,治病痛的功能,据说有许多不孕症的妇女因泡此汤而受孕,也就有了“送子汤”的称誉。
川端康成的浪漫雪国汤——汤泽温泉:“穿过县境的长长隧道,就是雪国了……”这是日本诺贝尔大文豪川端康城的得奖巨作“雪国”的开卷语,这句话可说是全日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句子,去年适逢川端康成百年诞长,又是《雪国》一书出书的60周年庆,日本早就掀起了雪国热、雪国行的热潮,而此书的背景地新?县汤泽当然成为冬天人气最旺的地方了,汤泽的温泉也成了川端康成浪漫行中必泡的雪国汤。
大同草原攻略旅游景点介绍 大同草原攻略旅游景点介绍
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雪,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春秋分别占13%和17%左右。1月份最少,7月份最多。
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经线平行,这说明南北降水量差异不明显,东西差异明显。
降水量从西向东增加,西部平原区仅400—450毫米,东部山前台地在500毫米左右,东部山地500—600毫米。
山地降水量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50-650毫米,在小兴安岭南部伊春附近及东南部山地尚志县形成多雨中心,降水量在650毫米以上。西部松嫩平原降水量只有400-450毫米,肇源西部、泰来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400毫米以下,形成少雨中心。
降水日数的分布差异较大。松嫩平原地区在100天以下,其中多数在80-90天,个别地区80天以下。杜蒙(76.7天)、泰来(73.1天)、龙江(79天)为黑龙江省降水日数最少地区。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多数在110天以上。五营(149.2天)、伊春(137.7天)是黑龙江省降水日数最多地区。降水日数的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基本是一致的。
6—8月,全省平均温度适宜,降水充沛,可满足蜜源植物,如椴树、柳树、笤条、向日葵、荞麦等的生长和分泌花蜜的需要,符合这些植物所需的最佳条件,因而对发展蜜源植物为有利。
气候灾害对全省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主要是低温冷害(包括霜冻)和旱涝。其次,大风暴雨和冰雹等,也形成灾害性天气。
大同有几个著名旅游景点
云冈石窟,恒山,善化寺,悬空寺,上华严寺等著名景点。
云冈石窟:这里作为中国最出名的石窟之一,体现了典型的北魏风格,到了这里,一定会被细致入微的雕塑惊艳,让人过目难忘。
02
恒山:“五岳”中的北岳就是恒山,这里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不但可以游览美景,还可以感受到文人骚客的笔墨浓情。
03
善化寺:这里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不管是寺庙内辽金的建筑和塑像,还是清代的壁画,都十分精美,值得来此看一看。
04
悬空寺:这里是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位于恒山,寺庙完全依附在山体上建成,非常的险峻壮观。
05
上华严寺:这里是北魏寺庙,这里的建筑气势磅礴,特别是木塔塔底的千佛地宫,金碧辉煌,震撼无比,一定要去看一看。
06
大同火山群:要想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一定要来大同火山群看看,这里是火山喷发时遗留下来的遗址,非常壮观,会让人对大自然心生敬畏。
07
甸顶山:这里是一处草原胜景,绿草茵茵,繁花似锦,加上蓝天白云,是放松心情、外出郊游的最佳选择地。
盘点大同最好玩的旅游景点
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大同最好玩的旅游景点攻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同最好玩的旅游景点
1、月花池
月花池位于左云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却又与长城紧紧相连。它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在长城上的袖珍小城。月花池以长城为北墙,另筑东南西三面围墙,围成一座周长约260米的城堡,约同北京小团城大小。是建庐烽台的组合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就是这座小的不能再小的微型城堡,却集合了屯兵、_望、报警乃至战斗等多种军事功能,北墙上高出墙体两丈的烽火台,腹内有洞梯可上,洞梯81级。
月花池南墙下只有一个独门,拱券上方,有一块嵌入城墙的石匾,上刻斗大三字“月华池”,字体苍劲有力。遗憾的是石匾上世纪剥落丢失。
月花池造型像一张“弓”,东、南、西三面是一道弧形的城墙,像弓背;正北的墙则是笔直的,却像这张弓的“弦”。
月花池是威鲁口的关城,是走西口的通道之一。
月花池这个美丽动听且含秀色风情的名字,一是说因小关城旁有一映月落星而得名,一是说有随军女常来此住而得名。
2、十里河混交林生态区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县城西十里
十里河混交林生态区从左云城西十里河水库始,到旧高山城止,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湿地面积60平方公里。
十里河沿岸,解放初还是不毛之地。半个世纪以来,在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大力号召下,左云人民精心经营,强势推动,再加上湿地自然生长优势,形成了今日葳蕤繁茂,清逸掠光的生态环境。
沿十里河北岸观光道路游览,北面是上世纪70年代所栽植的杨树丰产林,现已长大成材,形成密林。里面混交沙棘、醋柳、野玫瑰,卧柳等灌木,长势繁盛。南面是十里河床,河床乔灌木纯属自然生植,主要有杨、柳、沙棘、野玫瑰、松树等乔灌木混交,看上去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给游人视觉以强烈的冲击力。尤其到了秋季,生态受边塞特殊气候的薰染,红黄白绿青蓝紫,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被称作七彩生态,实属边塞独特风光,南方少有。
3、摩天岭长城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五路山
宁鲁口的摩天岭是五路山最高峰,蜿蜒起伏的明长城就筑在此山上,约10公里,当地俗称小八达岭。
小八达岭堞垣崇隆,烽堠峻整,是居庸关以西比较保存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长城。长城延伸到宁鲁口,因季节河不便修筑通过,只好在沟两沿修筑箭楼(敌楼)两座,以便用箭-从河谷入侵之敌。现河东岸砖包箭楼仍保存完整,箭楼拱券上嵌“镇宁”石匾,箭楼下又修筑了宁鲁口关城,与箭楼形成完整的关口防御体系。历史上的边塞和平,便在这里建立马市,边关内外,互通贸易,因而又称“马市楼”。
由于小八达岭属地险要,箭楼独有,更有边塞古朴雄浑、地老天荒之苍然感觉,曾吸引香港成龙、《泰坦尼克号》主角、澳大利亚著名歌手影星奥利维亚和香港首席摄影大师简庆福等名家前来观赏,是大同境内最吸引游客的一段长城。
4、白烟墩庙
白烟墩庙始建于清代,正殿三间,分别为奶奶庙,龙王庙和马王庙。庙能被完整保下来,是沾了上世纪生产队做粮仓的光;但现在已严重破损。
白烟墩庙虽外型破败,但庙里壁画保存完好。其壁画根据三个大殿的供奉,分别绘着各位神祗有关的故事等内容。壁画笔法飘逸,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极具功力,有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尤其是马玉庙的马王爷,神态凝重,额眼刺光,在其它寺庙很少见到。人们常说的“马王爷三只眼”,也许只能在这里看到。
5、白羊古城
白羊古城位于左云县城东4公里处,109国道从城内穿过,属左云县乃至大同市境内最早最古老的城廓。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古城是春秋时期的游牧民族北狄白羊族所筑,因而称白羊城,是当时白羊部落的指挥中心。同时期的白登山也因北狄白羊族所居而起名。
白羊城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18万平方米。左云汉代称武州塞,该城到汉元帝之年(公元前33年)重修后改成武州城,传说昭君出塞最后一站住在这里,然后经五路山走出武州塞。该城明洪武四年(1371)后,先后为大同都卫、大同行都指挥使司、镇朔卫驻地。明以前,古城始终为北方重镇。虽经2000多年的风雨冲刷,现在遗址仍然轮廓分明,城墙崇隆。只是北城墙被十里河水冲毁,东城墙被新建加油站挖掉掘平。
6、楞严寺
楞严寺,位于左云县城东南隅最高处,全寺五进院落,坐北向南,占地7000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于正统、弘治等年间有过六次扩建和重修,至今部分建筑保存较好。楞严寺音乐是当时寺庙音乐的经典,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由楞严寺僧人用本地民间乐曲,吸纳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区的音乐演奏手法创作而成。其音乐系寺庙音乐的北方系统,属北方系统东西两路流派的东路。由于起调深沉、曲调古老而优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手鼓、锣、引磬、铞、钹等11种。现记载有楞严寺音乐歌赞10曲,楞严寺音乐吹腔28曲。据楞严寺老艺人讲,该寺音乐由内蒙凉城的宁愿寺传入。楞严寺寺庙音乐对于研究北魏时期建都平城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民间音乐文化及其当地寺院佛事、佛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大同旅游注意事项
1、天气:大同最显著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很大,最好多带一件衣服,以抵御早晚的寒气。
2、饮食:大同饮食以面食为主,口味较重,喜欢饮醋。山西水土碱性大,建议一日三餐前喝一小勺山西陈醋,可综合咸性、防止肠道疲病。
3、语言:大同话和普通话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出入的,外地人自助游上太原前最好适当学习,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4、住宿:大同地区酒店与用车同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各项基础设施及接待条件比发达地区略有差距。
5、建议携带物品:长袖衣裤,同时带好墨镜、太阳帽、防晒霜、润唇膏、感冒药、肠胃药、阿斯匹林等物品。出行前备好相机电池、现金、手机、湿纸巾、个人卫生用品等。
6、景区游览:到大同的景区(如:云冈石窟等)游览时,注意遵守相关规定,请勿在文物上乱涂乱画、破坏文物。
大同当地交通攻略
公交
大同市内公交车全程票价均为1元。郊区公交1元起价,依据路程而价格不同,最高3元。
运营时间:6:30-20:30。
出租车
3公里之内起步价为7元,之后依据车型不同,分为每公里1.4元和1.6元两种。大同的出租车使用率很高,所以打车很方便。
大同市叫车电话:0352-5025588。
猜你喜欢:
1. 盘点浙江最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
2. 盘点元旦旅游最受欢迎的景点
3. 江苏旅游最值得去的十大景点
4. 江西十大最受欢迎旅游景点
5. 2017夏季国内十大旅游景点介绍
6. 秋季最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攻略
大同附近最好的草原是什么?
大同附近最好的草原是乌兰察布的格根塔拉草原 。
1、格根塔拉位于杜尔伯特草原深处,距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40公里,柏油路宛如一条黑色的丝带一直延伸到旅游点。属国线景点,自19年向中外游人开放以来,共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4万多人,国内游客20多万人次。格根塔拉旅游点每年8月15---8月25日,都要举办旅游那达慕,这个时候也是避暑的极好时光。
2、如今的格根塔拉草原更加美丽动人,水草肥美,丘陵起伏,海浪似的马群,金色霞云的驼群和白云似的羊群在绿海中游动,骑马的牧人,手里拿者细细的套马竿,像矛头一样尖尖地指向天空。传统的蒙古包和现代的蒙古包相映成辉,为格根塔拉草原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3、游客来到这里可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骏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民族歌舞;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清香的马奶酒、清香扑鼻的手扒肉和烤全羊。立足敖包,不仅使您想起《敖包相会》的恋情,更叫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牧民家醇香的奶茶、传统的奶食品会使您遐想游牧民族的生活历程;夜宿蒙古包,侧耳倾听阵阵牧歌,抬头试数点点繁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蒙古民族传统的、射箭、摔跤更具吸引力。
大同不得不去的旅游景点推荐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大同不得不去的旅游景点攻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同不得不去的旅游景点
1、云林寺
云林寺又名云林禅寺,俗称西寺,座落在阳高城内西门南侧。建于明代,由皇帝下诏而建。
原是一座完整的组群建筑,座北向南,东西宽60米,南北长约200米,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朵殿、钟鼓楼等。
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和配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庑殿顶,坡度较陡,用材断面合理,纵横构件连接牢固,巧妙地把力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殿内柱同配列为金箱斗底槽的变体,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形式。对柱网的排列习用了移柱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
有泥塑像25尊,其中主像3尊、弟子2尊、罗汉18尊,姿态自然,给人以艺术之美感。塑像基本完好。三面殿墙满绘壁画,计123组,重彩平涂,立粉贴金,金碧辉煌。多种文物荟萃在一起,整个寺宇富丽壮观,对研究我国明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具有较高价值。是对广大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六棱山
六棱山位于山西大同阳高县南部,最高峰名为黄羊尖,海拔2420米,与北岳恒山相毗邻,为大同第一高峰,号称“大同屋脊”。黄羊尖顶部为巨大而平坦的高山草甸,面积为大海陀草甸的10倍。
来到六棱山一看峰主峰黄羊角,二看林汉白玉石林,三看石门峪,四看洞水帘洞;
主峰黄羊尖,海拔2420米,登临远眺,风驰云动,一览无余,可谓“登高壮观天地间”。主峰之南,人称大殿顶,山顶广平,方圆数百亩,绿草茵茵,野花点缀,织成锦绣的地毯。主峰背后,白桦蜿蜒无尽,独具风。啧啧称奇 黄羊尖东北约五里的汉白玉石林,有的呈宝剑状,有的呈葫芦状,有的像凤凰展翅,有的似大象驮垛,有的似书生赶考,有的似母子抱食,千姿百态,嶙峋古怪,实为壮观。
六棱山风光浓郁、景观奇险,远眺五峰突兀,山色如黛,近看草木葱拢,山花烂漫,如同一幅艳丽迷人的画卷。郁郁葱葱,景色怡人,十分壮观,实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3、阳高县怪坡
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怪坡,地处阳高县许家园村至榆树沟村约5千米长的山路上,这条山路北高南低从南向北乘车行驶路上能发现7处这样的“怪坡”,长则100多米,短则40多米。
此坡看上去有20度左右的坡道,汽车停在坡底会自行向坡顶滑行;摩托车停在坡底关掉开关,可自行向坡顶驶去,速度可达每小时30千米;坡底倒两桶水,水向高处流,坡度越大流得越快。关于“怪坡”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待进一步验证。
4、小龙门
小龙门与文瀛湖一样,是大同市历史文化与自然文化的结合体。
小龙门位于册田水库生态旅游风景区下游五公里处,属阳高县境内,距市区约60公里。道光十年黎中辅纂修的《大同县志》卷一,载有《小龙门图》。图上山势险峻,水流从三个石洞飞泻而下,浪击山岩,气势磅礴!图上配词:“浪激千层上,声腾十丈高”。从清代大同人的诗中也可领略到当时小龙门的景观:“骇浪惊涛万马奔,居然气象是龙门;金鳞一跃云霞丽,石阙双开虎豹蹲。”(黄文杰);“两岸山摇还岳震,中流电掣更雷奔”(郭庭槐)。县志记载,这里曾建有龙门桥,为解铭等人“凿石中流,上为舆梁,下穿三洞。嘉靖间,巡府侯钺,题曰‘小龙门’。今虽废圮,一洞尚存”。
湖水北岸绿树成荫,南岸高地上古堡与云天相接。西南陡峭山体间原有寺庙已完全修复,人称洪门寺。山体向东北方伸出部分有一孔洞,被称为“象鼻”,对照县志上的图,可以看出这孔洞就是原龙门桥尚存之一洞。县志说,府志将龙门桥与普济桥(铁索桥)“混而为一,误矣”。访中,人们的讲述及一些新印的文字材料中,仍认为龙门桥就是铁索桥,这一说法显然与现存的桥洞不符。
北岸林荫间的一处开阔地上有一卧虎石,相传,此为十八罗汉之一的伏虎罗汉坐骑——太白虎所化。其西建有几排农家院落,房间里是大炕,舍内布置充满农家气息,院子里种有葡萄、养着鸡、兔。小龙门自然景观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优美,正逐步开发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景区。
5、大泉山
大泉山地处阳高县城南部10公里处的大白登镇境内,地形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下大泉山村因批示而得名。大泉山共有8座大山、12条大沟、72条小沟,最高海拔为1031米,境内外地形复杂,山、沟、坡纵横交错,属黄土丘陵沟壑区。
景区以白登山、落凤山、凤凰山、大泉山等地自然边界线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景区主要的建设及景区的开发现状,确定出景区的规划范围。景区面积为519.42公顷,项目建设分近期、中期、远期来完成,具体时间从2009年到2018年分阶段分批次进行。
景区空间结构为“一轴、一区、三翼”。一轴指“水保红色科技轴”主要有139级台阶景观、红色水保景观、水土保持纪念馆等构成。一区指特色购物、休闲运动、旅游接待、高级会议会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三翼分别为“南翼”主要建生态休闲养生区、“中翼”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观赏区、“北翼”主以生态治理和西汉“白登之围”历史遗址公园为古迹体验区。
据有关专家介绍,大泉山旅游最为重要的一块“金字招牌”就是对大泉山水土保持的按语指示,因地制宜开发大泉山水土保持的旅游商品,突出大泉山“水土保持第一山”的旅游形象,弘扬红色教育文化,以地方风貌、民俗生活为补充,最大限度地打造大泉山良好的生态,以此作为重要的吸引力,具有潜在的巨大旅游开发价值。
6、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为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守口堡村。据史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
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稍有起伏。
守口堡长城重修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在阳高县境内,全长约46公里。有关隘4处,由东至西为正门堡、守口堡、正宏堡、正边堡。各堡间共有墩台138座,正方体,较完整的底宽15米,顶宽7米,高15米,夯层13—20厘米。
在守口堡村内的一段气势最雄伟、壮观,山高坡陡,让人游览在此段长城上,极具挑战性。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阳高县塞外长城
活象一条巨龙,蜿蜒曲折,横于天地之间。据华夏子《明长城考实》载:长城由阳高县镇边堡向西约4公里,进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长城在大同市内的基本走向为:由元墩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口。然后分为两路,主体长城由宏赐堡向北转,经河东窑,跨饮马河,西转至镇羌堡,又由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由十三边长城转向南至砖楼沟继续向南,出大同市入左云县界。另外一条由宏赐堡向习性,经新荣、破虏至吴施窑入左云界。大同市辖南北两条长城共约105公里。
8、阳高县古城堡汉墓群
阳高县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东南方60里之古城堡周围,包括南梨园沟河东岸汉墓25个。两岸汉墓15个、古城堡北汉墓8个、古城堡东汉墓10个。
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南60里的古城镇,方圆面积为19平方公里范围内,以许家窑、靳家洼、单家窑、安家皂一带墓冢较为集中,现存58座,墓葬包括南犁园东岸25个,西岸15个,古城堡北8个,古城堡东10个,封土主约4至6米,封土周长30至50米。保存基本完整。1993年9月23日,划定保护范围时,发现其中五座有盗洞。1941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开始在古城堡汉墓掘,先后两次共清理了六座墓葬。1943年,发表了一个简单的报告,介绍了发掘其中三座墓的情况。三座汉墓,均为三椁墓。有墓道、天井、开井上面用方木垒框。随葬器物非常丰富,有铜器、陶器、漆器、铜镜、麻布、靴、砚、罗、缯、印章、小型车马器模型等。从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来看,阳高古城汉墓群应为西汉早期墓葬。1965年5月,阳高古城堡汉墓群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四至:北至下辛庄村南,下娘城村南,6西至靳家洼、单家窑村,南至赵家村北,东至安家皂村东、河北与山西省的分界线,面积约19平方公里。
9、阳高县许家窑人遗址
位于大同城东北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1.5公里处。许家窑人遗址距今约10万年,属旧石器时代中期。16-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进行发掘,遗址内含人类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古角器以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有许家窑人顶骨、枕骨残片以及齿、颌骨等。其中一块完整的右侧头顶骨,是全国近年来发现的最大的古人类化石。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大约在10万年前迁徙西行,遇“大同湖”相隔,遂在此定居。
10、凉山
凉山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凉积雪”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咏叹。 山上栖息着灰雀、石鸡、隼等鸟类,并时常可以看到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山中还生长着黄芪、山茱萸等中药材。山上物产丰富,有铅、锌等矿产。著名景点有红石崖。 位于大同市城东20公里处,古称纥真山、纥干山、药山等。系阴山余脉,海拔2144.6米,为大同市近郊海拔最高的山峰。
大同旅游注意事项
1、天气:大同最显著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很大,最好多带一件衣服,以抵御早晚的寒气。
2、饮食:大同饮食以面食为主,口味较重,喜欢饮醋。山西水土碱性大,建议一日三餐前喝一小勺山西陈醋,可综合咸性、防止肠道疲病。
3、语言:大同话和普通话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出入的,外地人自助游上太原前最好适当学习,以免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4、住宿:大同地区酒店与用车同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各项基础设施及接待条件比发达地区略有差距。
5、建议携带物品:长袖衣裤,同时带好墨镜、太阳帽、防晒霜、润唇膏、感冒药、肠胃药、阿斯匹林等物品。出行前备好相机电池、现金、手机、湿纸巾、个人卫生用品等。
6、景区游览:到大同的景区(如:云冈石窟等)游览时,注意遵守相关规定,请勿在文物上乱涂乱画、破坏文物。
大同当地交通攻略
公交
大同市内公交车全程票价均为1元。郊区公交1元起价,依据路程而价格不同,最高3元。
运营时间:6:30-20:30。
出租车
3公里之内起步价为7元,之后依据车型不同,分为每公里1.4元和1.6元两种。大同的出租车使用率很高,所以打车很方便。
大同市叫车电话:0352-5025588。
猜你喜欢:
1. 2017河北免费旅必去游景点介绍
2. 大同的名胜古迹介绍
3. 秋季最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攻略
4. 广西旅游十大必去景点
5. 成都旅游必去的十个景点
6. 元旦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攻略
7. 2017重庆必去十大免费旅游景点推荐
8. 元旦旅游不能错过的景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