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交通天气 交通天气

云和天气_云和天气2345

tamoadmin 2024-10-14 人已围观

简介1.七年级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2.云和天气是什么关系3.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4.看云识天气综合化活动设计?云和霜都是因为温度下降引起的,本质是一样的。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

1.七年级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

2.云和天气是什么关系

3.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

4.看云识天气综合化活动设计?

云和天气_云和天气2345

云和霜都是因为温度下降引起的,本质是一样的。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

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七年级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云和天气是什么关系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按逻辑顺序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了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作者简介

朱泳燚1940年出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1962~1965年间,由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30多年来,他先后在多所中学任教;发表了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近200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1988年荣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

关于云的谚语及现象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暖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下雨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2.“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过河,大雨滂沱”: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的云飘过“”,也是有雨的先兆。

4.“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5.“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

云和天气关系密切(云是天气的“招牌”)。不同的云对应不同的天气。

卷积云:小圆块积云,看上去如同波纹状,常被称为“鱼鳞天”,通常海拔高度5000—8000米,一般预兆晴朗天气。

高积云:类似于卷积云,预兆天气良好,但它的覆盖范围更广,云层更厚,白中有暗。通常出现于暴雨之后,悬浮在5000—6000米的高空。

积雨云:为低层雷云,云色乌暗。塔形云层高可达6 000米,顶部平云层被称作砧顶。积雨云常带来强风暴雨、雷鸣和闪电。上层类似卷云,顶层类似雨云。

积云:很易于识别,蓬松状白云,如同团团棉絮,飘浮在空中。如果彼此分开意味着又是美好的晴天,可是如果发展得越来越大,前端越来越多,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雨。位于海上碧空中的积云,通常表明离陆地已经不远,高度一般不超过2500米。

卷云:由冰晶形成的高层缕状云,这也是它看上去纯白色的原因,经常称作马尾云。它们也通常意味着天气晴朗,高5 000~9 000米。

卷层云:由冰颗粒形成,看上去像白云的纹路,这些是惟一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光晕的云层。如果卷层云扩展,意味着天气晴朗;如果卷层云缩小,意味着将要下雨;如果天空笼罩着卷云,卷云上部的天空变暗,逐渐形成卷积云,这预示着雨雪的来临。

高层云:在阳光或月光照耀下,看上去像灰色的幕幔。如果湿空气靠近,云盘消失,云层变厚、变暗,直至下雨,高可达2500—6000米。

雨层云:为低层乌云,笼罩在空中,意味着4小时之内会有降雨,通常会持续几小时。

层积云:低层覆瓦状云层,通常覆盖整个天空。云层较薄,阳光可以透射下来。它们可能会带来雷阵雨,但一般会在午后消失,留下一片晴朗明亮的蓝天。高度低于2500米。

层云:云层最低,犹如浓雾笼罩在空中,刚开始出现时经常会被误认为是高山浓雾。它们并非很自然的雨水云,但也可以形成蒙蒙细雨。如果在夜间它越来越厚,覆盖在清晨空中,通常这会是晴朗的一天,高度不超过2500米。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642470.htm

看云识天气综合化活动设计?

1、时季有早晚,逐年无相看。----每年各季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有变化。

2、正月套昭君,二月雨纷纷,三月青草埔,四月芒种雨,五月无乾土,六月火烧埔,七月

水流芋,八月秋风返,九月九降风,十月小逢春,十一月霜雪降,十二月寒又冻。

3、春占冬十日。

4、正月花,二月柳,三月冻脚手。

5、乱穿衣,三九褴糁穿;三月穿三样,四月穿蚊帐。---指春季天气多变。

6、好行船。

7、春寒雨那溅,冬寒叫苦旱。

8、春天囝仔面,一日变三变。

9、春稻十八难。

10、三月三月,一日剥皮,三日盖被。

11、三月半,寒得勿会 足百 田岸。

12、四月初八太子尿。

13、五月走山

14、五月初五龙船水,五月十三关刀水。

15、未吃五月节粽,破裘呣甘放。

16、六月无风台,有雨无路来。

17、六月十九三盘新。

18、六月无善北。

19、六月天,七月火,石磨会焙粿。

20、六七月西风过午变作虎。

21、西北雨落勿会过田岸。

22、西北雨,连落三下哺。

23、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

24、七月厚台风。

25、无惊七月半鬼,只惊七月半水。

26、七月半,秋风返一半。

27、八月初关雨门。

28、八月飐,无人知。

29、八月十五,关门闩户。

30、秋西北,半瞑沃。

31、一阵秋雨一阵冷。

32、三日风,三日霜,三日炎日光。

33、十月小阳春。

34、冬无三天雨。

35、十二月南风现报。

36、(十二月)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37、未惊蛰先耳真 雷,四十九日乌。

38、春分豆仔伸。

39、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40、立夏小满,潭窟都满。

41、夏至未过勿会热,冬至未过勿会寒。

42、立秋处暑,热死老鼠。

43、过了处暑,夜冷白天热。

44、白露台,无人知。

45、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46、干冬至,澹年兜;澹冬至,干年兜。

47、大寒小寒,无内自寒。

《看云识天气》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看云识天气》是一个面向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混合式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实施于2010年10月—2010年11月。当时,正值台风“鲇鱼”引起高度关注之际,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专家的指导下,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柯木塱小学及增城实验小学的4位实验老师抓住契机,积极协作,带领各自班级学生共同探究云(云图)和天气的关系。龙口西小学的三(3)班学生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谷歌地球软件及互联网卫星云图“跟踪”鲇鱼;增城实验小学地处农村,该校五(1)班的孩子坚持用肉眼观测云与天气的关系;柯木塱小学六(2)班的学生则记录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数据,对比实际天气进行分析、判断。最后,三校实验学生在网络上交流、讨论各自研究所得,协作共促,从而实现有意义的“互联”。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云的分类。初步懂得云和天气的关系。

能力目标:运用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开展观察活动,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学习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制作成果报告并进行交流,形成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分析、展示活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观察活动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借助活动增强协作意识,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信息素养目标:使用笔记本电脑与合作学校学生在“互联创未来”平台开展网络协作学习。能借助office2003、vct等软件整理研究成果。

二、活动过程

(一)确定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三校实验学生登录“互联创未来”平台,阅读《看云识天气》《火烧云》等文章,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

协作互助:学生针对疑惑与问题互相回复,展开讨论,初步体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

确定内容:师生共同提炼出“看云真的能识天气吗”“怎样看云识天气”等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准备探究。

(二)做好活动准备

1.成立研究小组

分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分组;

分工:小组内部推选组长、记录员、摄像员、资料员等,并确定小组名称、口号、标志。

龙口西小学分组样例──

第一小组:行云流水小组(组长:苏);第二小组:云游四海小组(组长:冯睿);第三小组:闲云野鹤小组(组长:温);第四小组:腾云驾雾小组(组长:陈);第五小组:天高云淡小组(组长:刘)。

2.制定小组活动

(三)认真开展活动

1.观察、探究

(1)龙口西小学学生借助谷跟踪“鲇鱼”(图略)。杨同学在谷上截取“鲇鱼”卫星云图(图略)。小组讨论及访谈专家。

(2)增城实验小学细心地观察、讨论。

(3)柯木塱小学一丝不苟地记录、分析。

2.汇报、交流

(1)龙西小学三(3)班的汇报课: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总结汇报课,一看汇报,二看互动。展示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学会建议和评价,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才最精彩,最有意义(图略)。

(2)增实验小学学生各抒己见时的大辩论。

(3)不同学校的实验学生在网上分享、互动(图略)。

(4)三校同学探究结果的交流与观点碰撞。

3.制作、评价

1.实验班级各小组根据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制作vct作品。

2.开展多元评价活动。

活动反思

在《看云识天气》项目实施中,我班的学生利用互联网、g等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跟踪鲇鱼”活动,兴趣浓厚,收获颇多。项目结束后,一些家长和我也感觉从中大受裨益──我们与学生一样都接受了解决劣构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鸢尾花(iris)团队负责人吴向东老师曾说过,劣构问题是教师事先难以预知的,是依靠学生生成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老师是促进者、支架设计者、鼓动家,而不是“圈套”设计者,“正确”答案引导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教师除了是经验丰富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之外,其实和学生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带领外省老师合作开展《生物入侵》学习项目之初,对方也曾感到很难做,担心不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劣构问题带给我们的冲击。良构问题可以用好的传授式方法高效解决,但劣构问题只能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建构意义。学生未来面对的社会生活多表现为劣构的、不可捉摸的、变化着的现实。

《看云识天气》项目中,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他们迫切想知道台风“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它会来广州搞破坏吗……所有问题之中,最具悬念的当属“‘鲇鱼’会在哪里登陆”,同时,它无疑也是典型的劣构问题,具有“不受课堂学习内容领域的限制,对其解决方法难以预料,很难有统一的答案”等特性。关于“鲇鱼”的登陆点,世界最权威天气机构在网上公布的信息都只是泛泛而谈,而且各有说法。如,2010年10月18日实时预测显示为:欧洲中心数值──>海南东部沿海、中央气象台──>琼州海峡一带、日本气象局──>珠江口一带、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广东西部地区。

初看,“‘鲇鱼’会在哪里登陆”这种劣构问题的求解,简直让人一筹莫展。可是,一旦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事情就变得神奇了。在家长的指导下,很多孩子用g定时观察“鲇鱼”,截取其,并兴奋地将跟踪和观察日记拿到组内分享,各小组成员就“‘鲇鱼’会在哪里登陆”这个热门话题展开有趣的讨论。

学生在观察、截图、分析、交流、讨论时,教师在做什么呢?之前,我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学习者和积极的组织者,虚心地请教各路专家,了解如何下载、使用g;尽可能多地发动家长和孩子在家里用卫星云图或谷歌云图监视“鲇鱼”。其后, 花了大量精力做指导:课堂演示、设计作业指引、班级q群“现场办公”(解答家长们在配合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向他们提出更细致的家中指导要求),此外还多次与其他协作教师联系。由于家校沟通顺畅,配合得力,我班三分之二的学生参与了截图、写活动日记。

诚然,气象变化莫测,不是单靠现代工具就能预测得百分之百准确的。即使天气专家通过气象卫星的资料,通过超强计算机来运算,也没有完全算准狡猾的“鲇鱼”的登陆地点。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开展《看云识天气》项目的意义和价值。美国学者did 曾指出,劣构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在真实的世界情境中,面对问题,学习者必须尽力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构建问题和形成解决方法作出判断,无疑有助于使学习者投入问题求解的高阶学习。不过,在学生开展劣构问题求解活动之前,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努力完成好组织者、提供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必要的。

总之,《看云识天气》项目中,很多同学提出令人倍感兴趣的问题,进而展开持续观察、记录、思索、判断、讨论、交流等活动,这些基于劣构问题的求解学习行为是极为宝贵的。另外,一批学生还尝试对观察数据进行理性分析,得出自我结论,努力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撰写观察日记。此间所形成的初步科学素养、理性思维轨迹(尤其是高阶思维的火花)和探究能力,又是多么可喜。